您的位置:首頁 > 慶祝公司成立60周年 > 正文
1952年,抗美援朝戰爭激戰正酣,為鞏固國防,建設海南,中央人民政府決定修建國防戰備公路——海(口)榆(林港)中線公路。海榆中線起于海口市南海大道,途經澄邁、屯昌、瓊中、五指山、保亭等地,止于三亞市榆林港,全長297公里。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三條國防公路、海南解放后第一條上等級干線公路,也是一條捍衛祖國疆土的路,更是一條通往未來的路。
新中國成立不久,百業待興,中國人民解放軍公路工程第一師是當時公路工程建設的主要力量。公路一師和來自華南公路修建前線指揮部第一工程局的技術人員組成施工隊伍。后來兩者合并,經過改制、重組,于1963年正式成立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局,這就是中交一公局集團的前身。
1952年10月,海榆中線公路開始施工,包括解放軍公路一師在內的10萬余軍民開展一場艱苦卓絕的筑路大會戰。那時,海南島的生活條件、自然條件以及施工條件極其困難。尤其是海南中部山區,這里山高谷深,荊棘叢生,還要穿越山高林密、人煙稀少的五指山。海榆中線基本上是靠手挖肩挑修出來的,靠的就是不畏艱難不怕苦累的苦干精神。
當時施工不像現在有專業施工機械設備,工地上除了一兩臺蘇聯造的推土機、壓路機外,其余的主要工具就是十字鎬、鐵鍬、扁擔和土簸箕等。除了十字鎬和鐵鍬是從廣州運過來的,其他所有的工具都是戰士們就地取材,用山里的竹子一點點編起來的。
鋪路面時,壓路機不夠,施工人員就用水泥混凝土制成一個個巨大的壓路滾筒,由幾十名戰士來回拉。上百斤的石塊也都是靠人工從石場艱難抬到建橋工地上的。不少民工的肩膀磨破了皮,手腳也都起繭了。
施工中最艱苦危險的要數爆破開路。打炮眼時,沒有風鉆機,往往是一人雙手握緊一根鋼釬,另外兩人分別掄起大鐵錘砸鋼釬鑿炮眼。在線路通過懸崖峭壁的地方,戰士們懸空作業,用長繩一頭綁在人的腰間,另一頭系在崖頂的大樹上,吊下來在施工點鑿打炮眼。鑿好炮眼,安放炸藥、雷管,點燃導火索后,人便趕緊吊上去。有的戰士由于隱蔽不及時或沒有隱蔽好,被爆破碎石擊中或砸中而犧牲。
在困難的環境面前,這支筑路鐵軍沒有退縮,他們斗志昂揚、動力十足,發出“要讓高山低頭、讓河流讓路”的口號。“當時新中國剛成立,大家都憋著一股勁兒,一定要給黨中央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參與海榆中線建設的離退休職工回憶說,
1954年12月19日,全長296公里的海榆中線全線建成通車。經交通部驗收,達到國內五級公路的水平。
1954年,毛澤東、朱德分別為海榆中線公路建成題詞“加強防衛,鞏固海南”和“好好建設公路,為造福人民與鞏固國防而努力”。
現在,這兩面珍貴的錦旗保存在公司的展室里面。
海榆中線是一條用血肉筑成的大道,共有221位官兵在修建全長296公里的海榆中線公路中英勇犧牲,英烈們用他們的生命筑起了一條穿越崇山峻嶺的交通大動脈。而艱苦的環境磨練了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筑路“鐵軍”,縱使歲月匆匆流逝,當年公路一師“手拓南荒”的筑路精神、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科學態度在中交一公局集團薪火相承,激勵著一代代交通人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不斷貢獻著智慧和力量。
2001年底,海南省交通廳在海榆中線9公里處新建了一座碑高19.52米的烈士紀念碑,碑上鐫刻著毛澤東和朱德的題詞、交通部1954年12月撰寫的碑文及犧牲的烈士名單。縱使歲月匆匆流逝,有一種精神卻無法從我們心底抹去,始終激勵著我們奮勇前行!